丹拿山循道学校(下称丹循)于2010年搬迁校舍,其后不断改革教学,如在约七年前取消暑期作业簿,改为採用自主学习作业形式,设立「自学四部曲」,让学生自由设定主题,于暑假完成自学作品;又于2019年展开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携装置)计画
圣方济爱德小学于1962年创立,扎根石硖尾近60年,先后转换两次校舍,2007年成功申请第三个校舍,并于2010年搬到伟智街现址。11年来,校园的变化不止于新环境及设施,同时在崭新且多元化的活动和教学方式上体现,令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
香港的直资小学一向深受家长欢迎,不少学校的学位竞争更非常激烈,星岛教育facebook最近邀请了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校长罗锦丽,教大家如何智选直资小学,分享入学资讯。罗锦丽表示,家长让子女就读直资小学,可享两大优势
开学两个月,刚转往传统名校英华书院任职校长的陈狄安形容,「英华仔」都很有活力、很shape、很醒目,而且在英华的优良传统培育下,男生们更加拥有一些共同的良好特质。作为新任校长,要在如此深厚、成功的教育根基下,令英华不断与时并进,甚或更上一层楼,这任务殊不简单
香港的填鸭式教育制度,令学生觉得上学是一项「任务」,但有不少学校提倡各种体验,让他们有真正的愉快学习。位于青衣村的明爱圣若瑟中学因材施教,为初中学生举办5大特色课程外,还大胆邀请中一同学,每人饲养一只甲虫。
开学已经一个月,小朋友再次和「默书」、「测验考试」接轨,令父母不得不为他们学校成绩而疲于奔命。不过位于沙田的圣公会主风小学,在刚刚整个9月份举行「主风新丁游学月」中,小一学生不用带课本回校,毋须做任何功课。
创校逾六十年的九龙妇女福利会李炳纪念学校,是所属的九龙城第三十四校网中,校舍最细的学校,面积只得千余平方米,甚至容不下半个篮球场。随着适龄学童人口下跌,该校今年只能开一班小一,正式步入收生寒冬。
新冠肺炎持续,教育不能因此停下脚步。去年刚上任的天主教领岛学校李安迪校长,致力投放资源于教学和改善学习环境上,希望学生有开心的校园生活。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学校迎来了一次校本课程大改革,主张不催谷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位于香港仔的嘉诺撒培德学校,早年招收男女渔民子弟为主,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转型为女校。随时代变迁,培德学校将还原基本步,在2022学年开始,以6年时间,逐渐转型为男女校,并在本月开始的升小「自行分配学位」阶段,让有意在明年9月入读该校小一的男生申请。
油尖旺区名校林立,其中属小一三十一校网的油蔴地天主教小学(海泓道)(下称油天海泓道)一向以升中表现优异着称。该所天主教学校,自创校以来一直秉承天主教五大核心价值——真理、义德、爱德、生命和家庭办学。
新学年高中核心科目优化,为师生释放课时空间,曾参与课程检讨的退休校长郭永强,新学年决定「出山」,担任直资学校罗定邦中学新任校长。
父母都期盼望子成龙,努力培养孩子上好学校,博一个好未来。香港教育学制下,小朋友和家长彷彿跨越一个又一个的关卡,选校,面试,大抽奖等待结果,所面对压力不少。孩子若不是入读一条龙学校,这个循环最少要经歷三次,但这些学府要不被家长「争崩头」,就是直升名额有限。
杨佩珊认为,当局在第二周期容许全开英文班的学校,即使取录的「前列四成」中一新生人数,远低于标准,仍可维持安排;部分传统中中因取录「前列四成」中一人数,仅略低于门槛,而未能因应学生能力以英语教学,形成资源错配,「相信新制旨于收窄歷史遗留问题造成的不公。」
近年静观练习愈来愈普及,圣公会基福小学于二○一九年起参加赛马会「乐天心澄」静观校园文化行动(下称赛马会「乐天心澄」)
圣伯多禄天主教小学,属于18校网,一直积极推动视觉艺术科的发展。他们本年度五年级同学与老师共同于学校大堂的墙壁绘画壁画,在美化校园及增强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同时,亦希望藉此提升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基督教宣道会宣基小学(宣基)一直是95校网最受欢迎的小学之一。区内不少家长形容学校为Happy School,学生的学习生活轻松,但同时也有传闻指学校的功课、考试题目较「难掌握」。到底为何会同时出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说法?
新冠疫情大大减少学生的社交机会,圣文德天主教小学新任校长李国钊表示,本学年会重点关顾学生情绪,分别透过善意沟通和正向教育,引领学生认识自己。
特殊学校处于弱势,是不争的事实,礼贤会恩慈学校校长谢庆生却不愿低头,力寻办法让学生在校过得更好。他带领教师们争取加建校舍,亲自向街坊「拉票」,却遭政府冷待,不禁反问自己:特殊教育由一开始已不符合成本效益,是否不应做下去?
本地热门直资学校保良局陈守仁小学设有自家有机园圃,学生化身小农夫学习照顾农作物,也将成果与别人分享。新任校长周智铭深信园圃既育苗也育人,学生在种植过程中或许遇到不少难题,却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机会,农作物成长之余,亦印证着小朋友的成长歷程。
今年9月2日,本港传媒报导,内地开学日学校围墙「长满家长」,这则有趣的报导引起了我的深思。幼稚园学生九月份升上小学,迈出的虽然是一小步,但却是迈进了人生的另一个重要学习阶段。面对陌生的环境,这对刚踏进小学的幼稚园生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