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闻办公室15日宣布《广东省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为支持「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计划实施期间,对参加计划的约2000名香港青年学生,按不超过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最高每人可补贴1.8万元。换言之,参加计划的港青最多可领取18个月的生活津贴。
2019年9月履新出任位于彩虹的中华基督教会基华小学校长的陈章华,曾经是一名乘搭交通工具时也不敢向司机示意下车的「怕丑仔」,加上成绩普通、体弱多病,他从没想过从事需要跟不同人沟通的教育工作,更遑论当上校长。
香港国际教育的发展比中国大陆早很多年,中国大陆现在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国际学校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在香港,国际学校已然是非常成熟的教育体系。令人惊讶的是,其实香港国际学校的学费要比大陆的国际学校的学费要便宜不少,
不少内地港宝家长思前想去,决定等孩子初中再插班到香港读书。以为插班很简单,结果因为太晚插班,没有呈分试成绩作参考,孩子竟然被分配到一般的Band 3学校!我想家长们也不想千里迢迢赴港读书,却只能让孩子去读学区内排名差的学校吧?
港府15日下午举行记者会宣布,新冠疫苗接种群组扩至30至59岁,再增加两大组别!港以外就读的16岁以上留学生及家庭佣工,也获纳入优先群组。合资格人士明早9时起可预约到社区疫苗接种中心或到私家诊所打针。
香港传统名校指的是以下22所学校,他们全部由基督教或天主教教会创立,历史悠久,培育过不少社会人才,办学成果有目共睹。经过不同的发展,这些学校已不再是补助学校。有的已转为直资,有的大致上与资助学校相同。
粤语博大精深,遇上香港人自小就要学习的英文,就更加变化多端,逐渐演变成只有香港人才会说的中英混杂港式粤语!以下是亿米君列出的12个「港式粤语」,唔知你又有没feel咧?
香港热门的国际学校一般“一位难求”,就算提前一年左右报名,waiting list都要排很久,今年因为疫情,有部分学生中途转学或者退学,所以,下面这些顶尖国际学校正在招生,越早报名越早面试,想插班香港国际学校的家长,不要错过~
作为家长的我们,不知是否觉察,当面对着家中孩子时,真的表现得很直接和「好听话」!举例说,当子女问我们:「妈咪/爸爸,你话我10点要瞓觉。点解我要瞓,但你又唔使瞓呢?」的时候,我们或会顿感哑口无言,甚至萌生愧疚之感。
何谓成功的教育,何谓优秀的学子,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准则,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之路上,孩子、家长及学校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每位孩子都拥有不同的性格和天份,为此,家长努力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
深大师院国际高中是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对外国际合作项目,自2008年创校至今口碑还是不错的,一直都是深圳排名前列的国际学校,在深圳牛剑录取的升学上仅次于深国交。2020年,有着12年办学历史的深大师院国际高中正式进驻云海谷校区,实现“一校两园”跨区办学
经过全校上下一连串的预备工作,想着盼着,3月8日全校恢復面授课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我带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回校,却碰着细雨绵绵,不禁担心一切运作会否顺畅?
这些天,一所坐落深圳龙华的新学校受到了不少港宝家长极高的关注度,咨询亿米君的家长就超300人。它就是香港着名爱国名校培侨书院与内地信义集团联合开办的香港培侨书院深圳分院,新校名叫香港培侨书院深圳龙华信义学校。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如今深港青年的交流愈发频繁,越来越多香港青年想要来深圳工作或创业!而深圳也有越来越多利好政策的出台,点燃了更多港澳青年北上创业的热情!
随着国际学校越来越普及,不少公立学校的家长也希望把孩子转入国际学校,特别是香港国际学校。然而很多家长会疑惑,如果我的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最好的转入时间是哪个学习阶段呢?
随着2020-2021学年下学期的开学,学费再次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经历疫情,深圳国际学校学费有没有打折呢?我们汇总了深圳地区纯外籍国际学校和非纯外籍国际学校的学费情况供家长参考,具体收费以学校最新的公布为准。
不知道大家有多少家长和同学,抱着一颗想去香港读研的心情,却硬生生被雅思折磨的痛不欲生…..一般来说,去香港读研的雅思总分要求为不低于6.0,像港大,中大这类亚洲顶级高校,雅思要求更是不低于6.5!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经民联立法会议员卢伟国在今年两会提出关于设立「港青大湾区e通道」支持香港青年把握国家发展机遇的提案,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为香港青年提供有吸引力和具挑战性的实习岗位,以及建立「香港青年城」,让到内地发展的香港青年以优惠价购买自住房屋。
两会正在进行中,多位港区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表示在提案中建议中央与香港商讨推行「疫苗护照」,以实现「通关」。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容永祺向两会中递交涉及疫苗及检测跨境通的提案,建议中央与香港特区政府商讨推行「疫苗及检测跨境通」。
国际学校一直是部分香港新移民家长给孩子择校时的热门,但香港的国际学校那么多,择校时也许加了100个微信群、参加了几十场咨询会,最后还是不知道要选哪一所。